DSE通識模擬試題 |2021年Q4

snapask小助手
9 Mar 2021

題型:關係題、立場題
範疇:公共衛生
1. 細閱以下資料:
(a) 法例如何有助減低食物安全風險?試加以說明。(8分)
(b) 「『先禁後驗』的措施可保障所有持份者的利益。」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?試加以解釋。(12分)
(a) 立法規管食物安全,可減低食物的風險,令市民的健康得益,生活素質得到保障。訂立法例能夠確保市民出售的食品可以安全食用,把市民承受的風險減至最低,保障公眾利益。
第一,食物安全的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。首先,由於食品的生產過程日益工序化,當中涉及不同的原材料、複雜的生產、儲存和運輸過程,而只要其一個步驟出錯或材料受到污染,食品都有可能變成不能食用,否則會造成食物中毒。立法規管食物安全可減低步驟出錯或材料的風險,保障食品的生產過程。
第二,食物安全的另一個風險是食品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,例如某些色素、防腐劑,甚至藥物等。法例能規管食品生產商確保其食品的安全水平符合標準,否則要負上法律責任。換言之,立法規管食物安全可檢視各食品人體有害的添加劑的含量,確保其低於危害人類健康水平。
第三,法例有助加強打壓「黑心食品」的阻嚇力。根據資料,在合理懷疑下,可即時將食品「先禁後驗」,禁止有問題食品入口及出售,並下令回收有關產品。有例可循下,商家為免遭受收回食物損失,會遵從食品安全標準。
從上述可見,法例有助減低食物安全風險。
(b) 我在很小部分同意命題。的確,假如食物環境衞生署對食品有充分的懷疑理由,可先行禁止食品在市民上出售,防止市民因進食有問題食品而生病,從而保障市民的健康。「先禁後驗」措施要求食品生產商即時回收問題產品,可杜絕這些產品流入市面、影響市民,避免更變的情況(例如嚴重食物事故)。
然而,我在很大部分不同意命題,首先,一旦回收了的食品事後被證實沒有問題,則令食品生產商和零售商蒙受商譽和經濟損失。政府可能因而面對法律訴訟及賠償問題,浪費公帑。
其次,一旦回收了的食品事後被證實沒有問題,令市民選擇食品的自由受到限制。香港奉行「小政府、大市場」的自由經濟政策,限制市民選擇食品的自由,降低了市民的個人生活素。
再者,政府嚴厲的食品安全法例,可能會嚇怕一些進口商或零售商,令他們不敢引入和售賣新興的食品,不但減少市民的選擇,更會影響香港食品批發及零售業的發展。長遠而言,這會打擊香港營商環機,減低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,阻礙香港經濟長遠發展。
總結而言,「先禁後驗」可杜絕問題產品流入市面,唯政府可能因而面對法律訴訟及賠償問題、市民選擇食品的自由受到限制和可能會嚇怕一些進口商或零售商,可見「先禁後驗的措施未能保障所有持份者的利益。因為我在很小程度上同意命題。
推介
DSE 通識還原基本步:「評估」兩個字,考起七成考生!
2014 年DSE通識卷二的一條題目,結果令選答這題的考生幾乎全軍覆沒: 「評估夜間燈光對香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」(2014 卷二 3(a)) 當年有大約七成考生選答了這題,但表現卻強差人意,題目滿分為10分,大部份同學寫了很多版,結構完整,但只得3-4 分。 原來大部份考生都解錯題,忽略了題目的最關鍵字眼──「評估」。
Killian Man15 Jan 2019DSE中文卷二|作文古今中外常用例子
DSE中文卷二作文考試最著重就是論證過程,所以古今中外常用例子是不少得的,但同學要注意,考DSE時,作文的百搭例子必須是著名的事實,譬如國際新聞、名人經歷、成語或寓言故事,以下文章將提供不少DSE中文作文常用例子讓你參考!
snapask小助手9 Jun 2020